老年人才信息库 老龄人力资源平台 老年摄影人才库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地方频道
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人才展示 > 传承 · 其他 >
德耕:“红色播主”的政治担当
2024-04-08 15:32:52

录读超过三千万字    播过图书高达两米

德耕:“红色播主”的政治担当


截至2024年4月初,德耕已经完成了3000万字的图书录读工作,播过的图书摞起来高达两米。其中,德耕非常关注红色经典录读,他自己听过、看过的党史文献至少已经有五、六千万字,已经成了喜马拉雅名副其实的红色播主。2023年底,“有声之夜——喜马拉雅年度发布会暨峰爆榜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德耕获得喜马拉雅“年度喜爱用户奖”,是全国仅有的三位获奖者之一。拥有超过3.45亿用户的喜马拉雅这样评价他:“德耕是北京一位退休党员,他从喜马拉雅忠实听众转变为主播,并成为喜马拉雅上的红色内容传播者。在喜马拉雅亿万用户背后,是一个个德耕这样的真实而鲜活的个体,他们在喜马拉雅通过声音收获了内心丰盛的力量。”


屏幕截图 2024-04-08 090408.png


德耕是谁?


德耕这样评价自己:我已近70岁,录读只是我的爱好之一。计划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把四大名著录完。录名著,对我而言,几乎就是极限挑战,因为没有基础,加上录音环境不能保证,录音的时间几乎都在晚上,加上字太小,看起来,读起来,都很困难,……因此,尽管主播很认真,很努力,很努力,自己也还是不太满意,就这个业余的水平,拜请大家原谅。


听众怎么说?


听友206360160听完德耕录读的《毛泽东在1949年》后这样评价:“今天是毛主席的诞辰日,让我深深的缅怀他老人家为了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们永远怀念您老人家为了人民生活幸福无私奉献出毕生的精力。在这里同时谢谢德耕老师,通过您绘声绘色的朗读,为我们展示出毛主席多姿多彩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的文章。”


听友206360160在听完德耕录读的记述类图书《用心》(附录 神经外科的抗“非典”英雄)后说:“听了德耕朗读的用心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医生工作时的心路历程,本书使患者与医生之间构建了相互了解和理解的桥梁,就像前几天我看牙科,挂个号很不容易,我们从城北到城南来回近一百公里,当医生在当前新冠疫情有点畏惧的时候,我理解了医生的想法相约过段时间在治疗,这样对医生和患者都是安全的,假如我没有听到用心这本书大概一定会和医生理论一下,希望大家都能听听这本书,多了解医生们的工作。”


德耕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过去有着怎样精彩的生活,他又是如何走上“红色播主”这条道路的呢?


转型——退休也要有担当


《中国老年》杂志曾经这样记述德耕:从中央国家机关正司局级领导岗位上退休后,德耕说自己“给过去的生活画了个句号”。但事实上,这个“句号”是被迫画的,到了退休年龄,所有人都必须开始新的人生旅程。结束了42年勤勤垦垦的公务员生涯,漫长的晚年生活该如何展开?这让德耕困惑了足足一年有余。


德耕对生活的认知算是通透的,哪怕官至正司局级,也力争尽可能地不让自己特殊。“我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为的就是不造成退休前后的心理反差,怕自己会失落。”虽然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但真的退休后,他还是茫然了:本来把退休生活规划得很好,读读以前想读而没时间读的书,看看以前想看却没有时间去看的风景。但大把的时间放到自己手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合理利用。


就这样,踟躇、犹疑、彷徨了近一年时间,也没有找准新生活的方向。


2016年2月,《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一下子燃起了德耕心底蕴藏了许久的艺术之火,“我自己喜欢唱歌,声音条件也还可以,如果把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朗读一下,分享给朋友们,不也是在为文化传承做贡献吗?”


德耕与著名朗诵艺术家方明老师往来甚多,听方明老师讲过一个与朗诵有关的故事。方明老师因病需要手术,但情况复杂,关心方明老师的医生护士们在术前都去看他,望着那一双双关切的眼睛,方明老师对大家说,我给你们朗诵一首诗吧,是著名诗人周涛的散文诗《对衰老的回答》。“我宁肯作一匹消耗殆尽的骆驼,倒毙于没有终点的途中;我甘愿是一匹竭力弛骋的奔马,失蹄于不可攀援的险峰。”铿锵的诗句感染着每一位在场的人,他们在诗里听到了方明老师的心声,“我愿头颅成为滚动的车轮,而决不在私欲的阵地上固守花荫;我愿手臂成为前进的路标,也决不在历史的长途上阻挡后人。”听到这里,人们都被震动了,有的还悄悄地流下了泪水。“越是接近死亡,就越是对人间爱得深沉;哪怕躯壳已如斑驳的古庙,而灵魂犹似铜铸的巨钟!”


朗诵完了,大家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死课”,相对无言地离去。庆幸的是,方明老师的这次手术很成功。


方明老师曾经送给他一套光盘,里面就有那段感人至深的朗诵。德耕白天也听,晚上也听,完全被诗的意境和方明老师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诗歌的力量,艺术的力量,让德耕久久沉浸其中。开始自己录读生涯的第一个作品,他也选择了这篇《对衰老的回答》。


诗很长,录读起来并不容易,他先是反复地读,接着背诵,细细地揣摩诗人的情绪,然后才试着录读。作品完成后,他又反复听了几遍,做了多次修改,谨慎地发给几个熟悉的朋友。没想到,朋友们的评价远超他的预料。一位与他相熟的话剧演员说,“朗诵的非常有感染力,听完感觉特别轻松,整个人都年轻了。”一位南方朋友更是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说,“下着小雨的苏城因你的声音更美丽。您的声音非常有磁性,很多专业的人都读不出您这种感觉。”


德耕虽然备受鼓舞,但也将信将疑,怀着忐忑的心情,把自己朗诵的作品发到了微信朋友圈,没想到,朋友圈一下子“炸了”:100多个点赞,50多条留言,一位多年相交的老友真诚地说,“字正腔圆,铿锵有力;抑扬顿挫,颇有底气;肺腑之音,深厚昂激。”


得到朋友们的充分肯定,德耕对自己有了信心。他决定,未来的生活,就专心地投入到诵读爱好当中。直到这时候,他给过往生活画的那个“句号”,才终于画圆了。在公共场合,他连用了60多年的名字都“告别”了,一律用自己的“艺名”——德耕。


屏幕截图 2024-04-08 095118.png

(点击链接:《关于德耕》:https://mp.weixin.qq.com/s/6K9_YgZz-4NMg80jznptUw)



传承——红色播主


2015年,德耕从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岗位上退休。2016年2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诗词大会”,一下子燃起了德耕心底蕴藏了许久的艺术之火。“我自己喜欢唱歌,声音条件也还可以,如果把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朗读一下,分享给朋友们,不也是在为文化传承做贡献吗?”


德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录读”了第一个作品《读中国》,发到微信朋友圈后,获得了不少点赞。


2019年国庆节前后,电视屏幕上频频出现热词“可爱的中国”,德耕敏锐地想到方志敏烈士的传世名篇《可爱的中国》。“录读红色经典,让更多人了解党史,让后人不忘来时路,这不正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和担当吗?”


德耕买来《可爱的中国》,开始了紧张的录读,每天1万字,连续14天,同样获得了朋友们的高度评价。此后,德耕相继完成了《红岩》《苦难辉煌》等著作的录读。


朋友建议:设法扩大影响,此项工作功不可没。德耕欣然接受,在喜马拉雅读书频道开设了帐号。感受到了新媒体平台的巨大能量。


屏幕截图 2024-04-07 100630.png

喜马拉雅平台 德耕 部分录读作品

点击链接:https://www.ximalaya.com/so/%E5%BE%B7%E8%80%95


德耕开始录读《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作者是张耀祠,原中央警卫团团长,一直负责毛主席安保工作。此作品在喜马拉雅读书频道独家播出,获得了巨大的关注,短时间内播放量超过了100万(现在点击量已接近180万,约7万人在收听)。在没有任何运营推广的情况下,粉丝以每天过百人的速度迅速增长,无数网友在评论区表达了对德耕老师的喜爱。德耕很快晋升为喜马拉雅历史频道的“月度优质主播”。


为此,德耕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每次录完后,他都要在手机上反复聆听,仔细校对,力争做到零差错。为此,硬是用坏了好几部手机,现在他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录读软件,这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录读是一项费时费精力的辛勤工作,德耕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时间。他开车接送孙子时,把自己录读的作品拷到车上的播放器里,一边开车,一边听自己的录读作品。最初坐在后排座位上的大孙子,那时上一年级,听着爷爷车上播放的红色录读作品,问爷爷:“听不懂。”。德耕微笑着说:“不着急,你很快就能听懂了。”


大孙子到了二年级,渐渐能听懂车上播放的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历史伟人的故事。有一次,大孙子坐在车上听着《毛泽东传》,拿起红色封皮的《周恩来传》说:“爷爷,这真像中国的书。”德耕听完心头一热,大孙子已经受到了影响,对“红色”有了自己的一点认知。大孙子接着说道:“爷爷,你整天讲毛主席的故事,为什么不说说周恩来总理呢?”


顿时,德耕豁然开朗,既然大家喜欢听伟人传记,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陈独秀、张太雷、瞿秋白等传记都可以录读啊。德耕设法找来这些传记作品,一部一部录读下去,已经成为喜马拉雅名副其实的红色播主。


屏幕截图 2024-04-08 152158.png

(点击链接:德耕录读作品——伴着<东方红>的乐曲前行

https://mp.weixin.qq.com/s/4jxOfHCkB2mMIyq8P876Ug)


延伸——讲述党史


德耕不是机械地录读,他还善于总结,把纷繁复杂的党史用自己的思路简明有趣地串联起来,在分享给朋友们之后,大家的一致反馈都是,听德耕聊党史既生动又有趣。由此延伸了德耕录读红色经典之途,开启了另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一个在央企主管党建工作的领导,听了老上级德耕分享的党史故事后,准备邀请德耕去给单位讲一堂党课。德耕经过认真的准备,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生动有趣、声情并茂,全场几百人听得十分入迷,全程没有一个人去洗手间,也没有一个人低头看手机。活动结束后,单位领导走上讲台,紧紧握住德耕的双手,动情地说:“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的党课,您讲的太精彩了。”


由此口碑相传,很多部门和单位纷纷邀请德耕前去讲党课,收获了极大的好评。


屏幕截图 2024-04-07 100956.png

喜马拉雅平台 德耕 部分录读作品

点击链接:https://www.ximalaya.com/so/%E5%BE%B7%E8%80%95



一次,德耕给创业的企业讲完党课后,十几个年轻人围着德耕,要求加微信,纷纷表示德耕老师的党课讲得太精彩了,只用两个多小时,就把1921—1949年间28年党史脉络梳理得如此清晰,言简意赅,别开生面。


其实,德耕在录读和反复的内容校对中,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梳理党史的主线,并把一些有趣的知识点、历史人物之间的特殊关系和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用一种方便记忆的方法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复杂的党史变成生动的一个个故事。


比如,关于党的一大,德耕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28”现象,一口气说出了一连串的“28”数字,一下子就勾起了大家的兴趣。


再比如,前六次党代会,毛主席参加过哪几次,哪几次没参加,一般人如果靠死记硬背来记忆,那么很难记住。德耕却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只用了一个“一三五,二四六”,就抓住了关键的“牛鼻子”,听者一下子就记住了。诸多这样的总结创新,既简单易懂,又印象深刻,令人难忘。


微信图片_20240407094551_副本.jpg

(点击链接:《德耕录读作品——水浒传》

https://mp.weixin.qq.com/s/yjyzsAGsvBMu9EtpJk--Rg)



魅力——磁性声音


德耕每个月从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支付租金,租下幽静一隅的一间小屋里,把它隔成两部分,其中封闭的空间作为一个简单的录音室,留录读加休息使用。另一部分的开放空间,喝茶会友。


他说:录读工作需要安静的环境。在家里录读,白天容易受到各种噪音干扰。晚上大声录读,又有可能影响左邻右舍休息,不如另找一个僻静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前来求教的人越来越多,拜访之频繁,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其中既有原来的老部下,也有全国各地的老朋友,甚至有听党史听上瘾的看门大爷。


德耕退休五六年,但是比以前更忙,一年几乎没有休息天。他风趣地说,自己租的小屋是个“聚仙阁”,朋友来自四面八方,大家一起品读党史,畅聊人生,快活似“神仙”。


德耕的录读工作是公益性的,只有付出,从来不图回报,其中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老田,是个环保方面的专家,多年前因公受伤,一直忍受着烧伤后伤口不愈症的折磨。德耕经常陪他聊天,安慰他,劝导他,帮助他不断建立康复的信心。


2019年的9月21日,老田看到一篇《这一生,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文章,越读越觉得像是专门为自己写的,“人只有好好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读完后,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了德耕,希望德耕为他朗诵。


德耕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幕幕:老田与病魔斗争的艰难经历,经常流露出来的忧伤,老田家人悉心照料等,德耕动情地写了一段前言,然后为老田朗诵这篇作品(见喜马拉雅德耕专栏)。


“每录几句,我就会热泪盈眶,继尔泣不成声,不是亲近的朋友,不知道他会忍受了多么巨大的痛苦,不知道他对这个世界既眷恋又失望,因此,我希望这段朗诵可以成为一剂心灵的膏药,熨帖他的心,一直保护他。”


从下午到晚上,德耕反复录读,每一个字都力求真切,每一段话都饱含感情,直到晚上十一点多,才终于录读完成。“结束的那一刻,真的是长吁了一口气,觉得是给了好朋友一个交待,仿佛面对着他,把心底想说的话全部说了出来。”


德耕做事谨慎、仔细,把录读好的作品通过微信发给了他和老田的几个共同好友,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后,才在第二天晚上八点多,郑重地发给了老田。


这一天,是老田重伤后最开心的一天。“收到德耕录读的作品后,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让我快乐到流泪,也伤痛到流泪,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最难得的精神大餐,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一直听到晚上十二点多,才在泪水中入睡。”时隔数月,想起那一天,老田仍然恍如昨日,哽咽地说:“这是家人和亲人也无法给予的无穷的精神力量。”


这篇诵读作品,不但让老田振作了精神,也鼓舞了许多听众。因此,德耕认为:录读不仅是一种创作成果的有声留存,还有抚慰人心、助人为乐的功能。


在京的一个黄梅戏剧团团长,也是德耕的老乡,邀请他为自己的公益演出《清音黄梅》担任讲述人并客串主持人。德耕欣然答应,接连演了数场。所有的演出,德耕不但分文报酬未取,而且连有些衣服道具都是自掏腰包花钱买的,还开自己的车接送演员。


一位朋友不解地问德耕:为什么要这么做?德耕语重心长的道明原委。原来黄梅戏剧团团长多年一个人在北京打拼,承弘扬黄梅文化,还收养了6个孩子,供他们读书,教他们黄梅曲艺。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剧团的经营困难重重。德耕说:“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人这一辈子谁都有难的时候,况且剧团也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如今,德耕的录读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不管是在家里,在开车,还是在公交车上,他不是在“听”,就是在“录”,常常听得太入迷,坐过了公交车站,乘电梯忘记了按楼层按钮。甚至上厕所的时候,都在仔细聆听校对,他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德耕说,“录制时,有许多情节经常感动得我声音哽咽,有时甚至泪如泉涌。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平静心情之后再接着读”。他对记者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感觉自己应该在这样的时候大力宣扬革命先烈们的事迹。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只有不忘来路,保持初心,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作为一个老干部老党员,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优势,为社会做一点儿贡献,为宣传红色经典去奉献绵薄之力,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听过他诵读《红岩》的老友说,“声音有沧桑感和厚重的历史感,现在很难找到这样浑厚的音质,也很难有诵读作品饱含着如此真挚的革命情感。”而一位年轻的朋友则告诉他,“您的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我也在不断学习,每天把时间都安排得很紧凑,期待您的新诵读作品不断问世。”


一位省部级的老领导听了他诵读的《红岩》后,给他布置了新的诵读任务,“下一本书,就录读《苦难辉煌》吧。这本书我一直想看,但字体太小,眼睛不好,看起来太困难,你如果能够录读这本书,我一定当你的忠实听众,每天都跟着你听。”


老领导无意中的一句话,触动了德耕的另一根神经,是啊,现在很多老年朋友都有读书学习的愿望,但苦于视力下降,想读的书读不了,又缺乏足够多的音频、视频作品,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如果能为老年朋友诵读些文章,不是可以直接帮助到他们享受艺术之美、生活之美吗?


在朋友的介绍下,德耕与《中国老年》杂志的编辑建立了联系,希望可以诵读杂志上的部分作品,让读者们不需要费眼力,只通过听,就可以“读”杂志,学习知识,润泽心灵。“我是一位退休老干部,要是能为老年朋友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文化服务,帮助到老年同伴,就是我的人生快乐。”


通过微信朋友圈,德耕诵读的名声不胫而走,南街村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还特意把他请去,诵读了《人民万岁》,引起了现场听众的轰动。


“当了几十年公务员,有几十年的党龄,总得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有利自己的健康,也有利社会。”他用那富有磁性的声音说。


7F36A2D87B9CCC7CD10280D0E7C986D6163AFE97_size1270_w688_h1396_副本_副本.jpg

(点击链接《德耕录读作品——红楼梦》https://mp.weixin.qq.com/s/E6CYZ1ZdDVKRE_gBPnCswA)



(责任编辑:王中一)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年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安备案 11010102006066 京ICP备1300489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