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才信息库 老龄人力资源平台 老年摄影人才库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地方频道
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人才展示 > 传承 · 其他 >
“标本爷爷”和他的奇妙“动植物园”
2024-04-19 10:34:29

若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叫人相信科学城的一居民家中竟有一只“活”着的、不会动的梅花鹿,再环顾四周,进门的桌上还有几只“活”的白色花枝鼠,冰箱顶上“站”着几只野鸡,电视柜旁是几只刺猬,茶几上是一只小家猪,阳台上有只小狗,书柜里摆着玉米蛇……让人更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活”着的、看上去栩栩如生,就连毛发与真的也没什么两样的动植物,在这不到100平方米的房间竟有6000余件。

唐安科家中场景。雷键 摄

唐安科家中场景。雷键 摄

事实上,这些“活”着的动植物只是标本,均出自科学城“起死回生”的标本师,原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高级实验师唐安科之手。他从事标本制作40余年,制作了6000余件标本,获多项发明专利。

“标本爷爷”的6000余件宝贝

说到唐安科“入坑”标本制作,还得从标本上方比记者年纪还大的几幅画讲起。

唐安科珍藏标本。雷键 摄

唐安科珍藏标本。雷键 摄

1978年,唐安科进入重庆师范学院生物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一名植物学实验员,彼时的“老唐”还是一位“脑子灵光、动手能力强”的“小唐”。

“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参与编写《四川植物志》,需要绘制生物墨线图,却找不到人来画。”唐安科回忆称,虽然自己也是零基础,但好在肯钻研,于是被选派去四川大学进行了3个月培训。

生物墨线画,好比是植物“身份证”上的证件照,不仅是植物志这类植物学基本文献需要,植物学家每次发表植物新种的论文,也必须有墨线图作为基本图。

一来二去,唐安科这位“绘图师”便正式上岗。直到2000年初,在众人的努力下,很多植物志、蔬菜品种志都编撰完成,植物新种发表也越来越少,没有多少图可画的唐安科,开始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摸索标本制作上。

唐安科处理标本。雷键 摄

唐安科处理标本。雷键 摄

“因为喜欢嘛,开始是跑全国各地采集标本,起初‘转行’是先做植物标本,再后来就是研究动物标本制作。”今年72岁的唐安科说,自己唯一的爱好就是做标本,在当地还颇有名气。

村里养猪场送来的小香猪,中小学生抓到的甲虫,外地群众寄来的螃蟹、乌龟……已经死去的动物在这里被“冻结”成标本,栩栩如生,各类植物在这里被做成标本,鲜艳如初。

唐安科珍藏标本。雷键 摄

唐安科珍藏标本。雷键 摄

随着做的标本越来越多,“标本爷爷”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在唐安科家中,阳台变“实验室”,茶几变“操作台”,柜子里、洗手间,各种各样制作标本使用的药水和器材堆积得满满当当早已见怪不怪,在这间不到100平方米的房子里,各式各类的动植物标本共有6000余件。

让动物“起死回生”的“标本爷爷”有自己的“小心思”

有一天,老唐接到电话,那一头是一位哭泣的中年女性:“唐老师,你帮我把点点做成标本嘛……我离不开它啊……”点点是一只老年博美犬,陪伴了主人15年时间。它刚去世,主人沈女士对它万般不舍,长年陪伴已如家人一般亲密。

从沈女士手里接到已经没有了呼吸的点点,唐安科先对小家伙的身体进行处理,接下来就是干燥、防腐、塑化、定型等环节。

制作好后,沈女士再次来到老唐家里,望着栩栩如生的点点,她难掩激动,因为她与心爱的狗狗又以另外一种方式重逢了。

唐安科告诉记者,像沈女士这样找他做标本的人不在少数。但更多时候他喜欢做一些比较罕见、稀有的标本:“数百年来,标本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材料,是博物学家探索世界的重要支撑,也是我们认识大自然的一个途径。我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展厅,让现在家里6000多件标本都‘住’进去,能被更多孩子看到,一起探索自然的奥秘。”唐安科说,或许到那时候他也会有不舍,但更多的感受是值得。

2019年,家住成都的一市民王先生给唐安科寄来一个装有玛塔龟的小盒子。“它看起来像在笑,外形尤为独特。”如此罕见的乌龟,一下子激起了唐安科的兴趣,于是他从网上查阅资料,开始制作标本。据不完全统计,唐安科的标本中,仅乌龟种类就有38种,蝴蝶类标本更是超50种,这也为世人了解生物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的“民间发明家”

“形象!逼真!除了不能动,和‘活’的没啥区别。”说起唐安科的标本,周围人纷纷竖起大拇指。

事实上,一开始唐安科的标本制作并非一帆风顺。“为了防止植物标本生虫,当时在每个柜子里都放了很多樟脑丸,味道十分刺鼻,效果还不好。”从那时候起,唐安科就开始慢慢摸索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做标本,既能达到防虫效果,又能让味道“不那么重”。

正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唐安科彻底迷上了制作标本。经过一次次尝试,他探索出了制作标本的新方式:将以前用甲醛浸泡制作的方式,改成干制标本,可以达到无毒、长期防虫、防霉的功效。

“以爬行动物——蛇为例,以往很多蛇类标本都是采用甲醛浸泡,日子久了,蛇体颜色就会开始变黑,改变了模样。”唐安科告诉记者,如今他使用模型代替棉花和其他填充物,可以把蛇的肌肉骨骼都完好保存,自己发明的无毒药剂,能够让标本在潮湿的重庆也不会发霉和生虫,多年之后看起来还宛如活的一样。

如今,凭借其骨子里的科研劲儿,唐安科已经拿下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成为别人眼里的“民间发明家”“创新达人”。

6000余件动植物标本,填满了“标本爷爷”不算大的小家,但他并没有停下来。“只要有人看,那就继续做,做到老了做不动为止。”说到这,唐安科的眼神更加清澈,也异常坚定。

来源:重庆学习平台   作者:成雪 雷键    作者单位:重庆高新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刘倩彤)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年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安备案 11010102006066 京ICP备1300489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