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解决好老年人就医问题,已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一个重要课题。推进医养结合,是改善养老服务供给的有效举措,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作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资源融合发展,持续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2024年6月,长春市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把每天一次的查房、巡诊服务送到养老院,缩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的救治距离;吉大二院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让老年人就医“少跑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三方签约,居民有了“家庭医生”,在家里就能得到诊疗和中医康复服务……一项项务实举措,从多方面满足老年人就医需求,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医”靠。
查房巡诊送进养老机构
“老年人天天盼着我们去。”日前,长春市第二医院翔运院区中西医结合科吴彦红主任拿着听诊器招呼身边的同事出发,赶往医院附近的依乐轩养老院。
以往,每逢节假日,该院都会组织志愿者队伍走进养老院送医送诊。义诊虽好,但对于长期吃药、经常身体不舒服的老年人来说,更需要连续性的服务。2024年6月,长春市第二医院医务科科长、翔运院区康复科负责人王微微带领同事走进养老院查房、巡诊。从一天到一个星期,再到一个月……查房工作就这样坚持下来。如今,每天的查房都按照科室对接养老院的方式进行,全院医护人员利用休班或午休时间参与到这项爱心诊疗中,陆续为15家养老院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恢复得不错,可以试着站起来走走。”吴彦红的话让70多岁的姜大爷高兴不已。半年前,姜大爷患脑出血,半边身子动不了。他来到养老院,由护理人员照护,但他却固执地不听劝、不爱吃药。吴彦红查房知道此事后,一边用专业医学知识开导姜大爷,一边为他开出详细的诊疗和用药指导方案。为了让姜大爷身体早日好转,她每次查房的时候,都会手把手地指导护理员帮助其进行康复训练。
经过几个月的药物调理和康复训练,姜大爷从刚来时的卧床不起,到现在可以坐轮椅出门。“姜大爷恢复得这么好,他的家人特别高兴。”依乐轩养老院院长李涛说。长春市第二医院医生团队查房后为养老院的老人提供治疗方案,或是在养老院打针吃药,或是送往医院。紧急情况下,老年人可以及时得到医疗救助,在家属放心的同时,养老机构也有了“主心骨”。
“再坚持换药一个月,就能完全好。”走进95岁姜爷爷的房间,王冰护士长查看完老人的褥疮创面之后说。以前,姜爷爷由家人照顾,后来被送到养老院。第一次查房时,王冰看见姜爷爷右侧股骨头位置有褥疮创面,虽然创面外部已经结痂,但她凭借细致检查和经验判断,结痂只是假象。
与姜爷爷家属沟通并征得同意后,王冰开始为老人进行创面清理处置。第一次清理完结痂后,流脓的创面顿时露了出来,褥疮造成的溃烂,最深处接近1厘米。接下来的日子,王冰每天都会到养老院为姜爷爷清创、换药,并把换药技术传授给养老院护理员,坚持了两个多月,老人的褥疮情况慢慢好转。姜爷爷的家人从心底感激医护人员。
“天天查房,有啥问题都能及时处理。”李涛高兴地说,自从医护人员来养老院查房、巡诊,养老院口碑越来越好,如今这里已经是一床难求。
“医院注重多学科协作,整合内科、外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长春市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刘颖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养老院的老年人,该院不仅配备了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的诊疗设备,还针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为他们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
如今,长春市第二医院通过与养老院合作,让全院医护人员都行动起来,以科室对应养老院的方式,每日查房、巡诊;康复团队、老年医学科团队、重症医学科团队等定期面向老年人开展专科义诊、科普讲座;医院内开通老年人采血、取药、就诊的绿色通道,全力解决老年人“看病难”问题。
走进鑫夕阳温泉康复养老院,每个楼层都设有护士站,老人房间里设有一键呼叫系统,一按呼叫,护士马上就会过去。每天上午,老人们在护理员的陪护下,纷纷来到活动大厅,伴着欢快的节拍,老人们或是开始手指操的练习,或是做手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半失能老人同样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的同时存在,既弥补了养老院的医护缺陷,又将医疗服务、住院护理服务和生活护理服务相融合,使养老院的医疗服务、养老护理、医疗康复、生活照顾得到提升,使老年人真正实现了幸福养老。
“家庭医生”提供精准医疗服务
不想去养老院且行动不便,这样的老年人生病怎么办?在长春,签约的“家庭医生”可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保障。
“最近怎么样,哪儿不舒服?”从医药箱里取出听诊器和血压测量仪,北京安贞医院吉林医院·长春市中心医院全科“家庭医生”耐心向患者询问病情。专家团队来到二道区东惠街道泰和社区后,他们分工明确,有的给居民做检查,有的为居民分析病情、讲解注意事项、指导用药。“按照我这个处方开点药,按时吃药能改善病情。”该院温晓烨主任把写好的处方递到居民手中。这次活动中,他们陆续走访了特殊困难老人10余户,询问病情、给出诊断、指导用药。签约“家庭医生”,让居民享受到了个性化健康服务,使疾病预防、慢病管控、疾病诊疗更加精准。
“生病了,打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会上门。”东站街道蓝山社区居民李阿姨对“家庭医生”赞不绝口。李阿姨的老伴儿刘大爷因病瘫痪在床,就医成了难题。2024年初,二道区东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烨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来到他们身边。此后,李阿姨便经常给“家庭医生”打电话。几天前,李阿姨见老伴儿胃口不好有些担心,就打电话咨询,没想到才挂断电话一会儿,东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彩超医生李海燕、护士韩雪就带着检查设备来了。检查之后,李海燕说刘大爷没啥事儿,李阿姨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如今,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许多像刘大爷这样的老年人,或者是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的老年人,都能便捷地享受床头彩超、采血验血、中医康复等上门服务。
“家庭医生”让医疗服务实现“私人定制”。不久前,北京安贞医院吉林医院·长春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二科的闫莉梅医生又一次如约来到签约居民——绿园区青年路街道星驰社区吴大爷的家中。吴大爷因病卧床多年,还伴有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闫莉梅上门查体后发现,吴大爷因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有加重的风险,并通过“绿色通道”帮助他及时到医院就诊。
“自从跟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我的电话就成了热线。”北京安贞医院吉林医院·长春市中心医院对外医疗服务部主任王冰笑着说。上周,一名85岁的老人在家意外摔伤,老人的家人第一时间拨通王冰的电话。了解老人情况后,王冰立即联系医院骨科,准备接收患者。“120”救护车到达医院后,急诊、拍片、手术……老人在高效的医疗流程中完成了各项检查和后续手术。
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同样是“家庭医生”的分内事。长春市人民医院与辖区街道、社区居民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后,经常到社区为居民宣讲健康知识,提供体检服务。“‘家庭医生’方便了我们看病就医。”新广街道东二条社区居民邱阿姨说起医护人员的帮助十分满意。
据长春市卫健委老龄健康处处长孙巍介绍,长春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889个,并以“家庭医生”团队为主导,为65岁以上卧床重点人群进行入户免费体检和巡诊服务,目前,已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77.6万人次。
“一站式”门诊方便老年人就医
很多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待身体不适时去挂号就医,经常因分不清病情而在多个诊室之间进进出出。吉大二院全科医学科门诊的设立,让老年人可以通过“一站式”就医完成多种疾病的诊疗,极大地减少了患者挂号和检查次数。
“全科医学科门诊由过去专科专看转向全科联诊,具有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为患者提供从疾病预防、诊治到康复的全方位管理,让慢性病患者得到合理有效诊疗。”吉大二院特诊病房兼全科医学科主任宋春莉说,老年患者“一体多病”和“共病共存”特点尤为突出,特别是有慢性病史的老年人,多脏器出现异常,更需要综合评估身体情况后,确定诊疗方案并科学用药。
“在这里检查太方便了,有什么毛病都能看明白。”在全科医学科诊室,72岁的蔡大爷说起就医感受,连连称赞。蔡大爷有十多年的心衰病史,并伴有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近半年住院6次。蔡大爷说,以前每次看病都要折腾半天,在多个科室之间来回跑。现在有了全科医学科门诊,宋春莉及其团队对他的年龄、病史、检查结果、营养状态、生活习惯等,进行细致问诊和综合评估,在明确其身心整体状况后,给予个性化诊疗方案。蔡大爷感到非常满意。
在诊疗中,像蔡大爷这样的老年人有很多。以前,他们通常是感觉哪个病重,就去相应专科门诊治疗,但专科专治只能解决单一病种,对患者来说很不方便。如今全科医学科门诊根据老年人的病情特点,把所有疾病的关联性弄清楚,为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日常能力评定、疼痛综合评定,以及衰弱和认知障碍、焦虑抑郁、静脉血栓风险等评估,最终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为患者制订科学的诊疗方案。
除了综合诊疗,对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指导意见也有系统管理。“患者回家后,医生还为患者提供营养、随访、康复、健康教育指导。”宋春莉说,全科医学科门诊正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认可,这种“一站式”的慢病诊疗及管理服务更科学,也让患者就医更便捷。
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患者,长春市多家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签约,建立联合出诊、远程会诊制度,并逐步探索多学科会诊、双向转诊模式。东方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吉大二院首批签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这让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有利于促进社区医生提升诊疗能力,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强化部门联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打造医养结合特色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增加医养服务供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长春的建设过程中,长春市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多措并举,为增强老年人晚年的幸福感织密保障网。
来源:长春日报社 记者:于慧
上一篇:孝老情 / 人才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