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岭大地之上,沪滇“银龄行动”正奏响温暖动人的乐章。4月8日至25日,来自上海的27名老年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怀揣奉献的真挚情感来到云南。他们中有医术精湛的专家,有养老服务管理能手,有党的理论学习优秀宣讲员。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精神的鼓舞下,他们再次“出征”,用专业与热忱续写人生华章!
巾帼力量,医者传承
“我们多付出一点,边疆群众就能少一点病痛。”4月10日,2025年沪滇“银龄行动”泸水组欢迎仪式在泸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场举行。志愿者齐旋是上海武警总队医院原妇产科主任,这位曾在2024年沪疆“银龄行动”创造“单日指导6台手术”纪录的老专家,再次以医疗组组长身份来到泸水市,用精湛医术和暖心关怀诠释新时代银发医生的使命担当。
在泸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诊室,齐旋总是被患者围得严严实实。自4月10日抵达泸水后,她累计完成200余例诊疗,其中不乏复杂病例。“手术台上的每个动作都要精准,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在教学查房中,齐旋总是边操作边讲解,她将上海市三甲医院的标准化诊疗流程与边疆实际相结合,开展多次查房带教。在她的带领下,2025年沪滇 “银龄行动”泸水市志愿服务队累计下乡义诊1000余人次,完成教学查房50余次,在怒江畔留下一支 “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者仁心,疗身愈心
“我感觉自己就像木板,动也动不了。”这是患者李某见到高玉平时说的第一句话。4月中旬的清晨,志愿服务队医疗专家、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原主任医师高玉平在武定县人民医院查房时发现这位47岁的彝族汉子僵直地躺在床上。一周前放羊时的意外跌落,造成他多根肋骨骨折,剧烈的疼痛加重了肺部感染,哪怕是强忍着,在见到医生的那一刻,他还是难掩痛苦。
了解李某的基本情况后,高玉平立即制订“心理+生理”两步走的治疗方案。他坚持每天开导李某:“伤痛疾病不可怕,积极治疗早回家!”简单的话语、平和的态度,让李某渐渐解开心结,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由于肋骨骨折,李某每次咳痰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治疗充满挑战。高玉平手把手教他如何在保护伤处的同时完成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
随着治疗的开展,李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都发生了改变,伤痛的阴霾渐渐散去,原本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他,逐渐可以扶着床沿缓缓下地。
高玉平说:“很多病人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愿活动,甚至自我放弃,医生不仅要帮他们减轻生理上的痛苦,还要帮他们跨过心理上的障碍。”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高玉平以实际行动告诉身边的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对患者有细致入微的理解和关怀,只有身心共同疗愈,才能让患者真正收获健康。
春风暖阳,情系老幼
纤细的四肢、瘦小的脸庞,女孩儿苍白的脸上露出怯弱的神色,她有些担忧地看着围在身边的4位专家。
“别怕,没关系的,只要按时吃饭,身体就会越来越好。”温柔的话语像一缕春风,抚平了孩子的眉头。4月12日—15日,“云尚有福”暨“银龄行动”志愿活动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儿童福利院暖心开启。作为养老服务管理专家,志愿者张凡带领医疗养老康复管理专家张乃子、儿童保健副主任医师王季鸿、护理管理专家周闻辉组成4人小组,全身心投入对福利院孩子们的关爱中。(下转3版)(上接1版)
考虑到福利院的实际情况,专家们从与孩子建立信任开始,耐心细致地了解需求。有一个女孩儿因患病卧床,身体各项指标远低于同龄人,且对陌生人有天然的抵触与戒心。于是,他们通过聊天帮她缓解紧张的情绪,经过仔细检查,王季鸿凭借专业知识迅速制订了一套“三要”康复方案,即一要多和患儿说话,二要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三要以积极的康复干预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康复过程中,专家们动作轻柔、沟通耐心、话语温和,以专业和温暖带给女孩勇气和力量。
在养老服务领域,针对武定县大同养老服务中心入住率低的问题,张凡建议更多聚焦老年期痴呆患者护理和安宁疗护的社会需求;在新建养老院筹备开业方面,他又就如何运营、养老与医院功能区分等进行详细讲解。
从对福利院儿童的暖心守护,到对养老机构的专业指导,4名沪滇“银龄行动”志愿者以专业、智慧与爱心,为武定县的养老事业和楚雄州儿童福利事业注入新活力。他们如同春日暖阳,温暖着老人和孩子的心,也为沪滇两地的帮扶协作写下生动注脚,让“银龄”之光在云岭大地熠熠生辉。
来源:中国社会报
(责任编辑:刘倩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