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团结西路街道永和社区“格格管家”志愿服务队是由64名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的一支“银发先锋”,他们扎根社区、深耕服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800余小时,惠及居民超3500人次,成为基层治理中亮眼的“银发风景线”。
他们活跃在社区、学校、小区的楼栋间、广场上,他们曾是机关干部、骨干教师、技术专家、部门领导。退休后,他们统一穿上“格格管家”红马甲,将毕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社区治理的“金钥匙”,在社区继续为群众发光发热。
党建引领,凝聚银发向心力。永和社区党支部构建“1+3+N”志愿服务体系,即:社区党支部统筹,政策宣讲、睦邻互助、文化引领3个分队协同,纠纷调解等N个特色小组联动。老干部们将组织生活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每月召开“红色议事会”,围绕充电桩增设、绿化带改造等社区内的民生议题提出30余条建议,推动高压电线地埋、易涝点改造等10余项惠民工程落地,让“银发智慧”转化为社区发展动能。2020年“格格管家”志愿服务队成立初期,永宁县人民医院退休干部裴风玲阿姨首当其冲,到社区来报名,她说:“社区组建这个志愿队是好事,退休后能发挥余热,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经历,我这把年纪赶不上‘生力军’,但还能当个‘后勤兵’。”自从她加入永和社区“格格管家”志愿服务队,在永和社区晨光暮色里,总能看到一位头发花白、步履轻快的老人穿梭于楼宇之间。她时而俯身清理绿化带里的杂物,时而驻足与街坊亲切交谈,身穿“格格管家”红色马甲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辖区老年人量血压、测血糖,上门入户为老人们讲解养生知识,她用6年时光将“闲不住”的热忱化作8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像裴风玲这样的热心老干部们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热情、爱心,默默无闻为居民们做好事,赢得了居民们的普遍赞扬,成为社区治理中一抹动人的“银发风景”。
特色服务,打造暖心品牌。永和社区高龄、独居老年人较多,“格格管家”志愿服务队推出“睦邻探巢计划”,建立由低龄老人照护高龄老人的邻里互助项目,形成了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累计服务时长1800余小时。高玉霞退休前是县妇联主席,退休后她主动加入“格格管家”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自身威望高、经验足、善于沟通的优势,主动当起了“和事佬”。她带领“银龄调解队”独创“望、闻、问、切”四步调解法,秉持公平公正、耐心细致的原则,深入了解矛盾根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调解,成功化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1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她对群众工作的热爱和热情,受到群众广泛好评,连续两届被群众选为永和锦城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积极与社区党支部沟通协调争取相关部门支持,让小区自行车无处停放、小区广场维修等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格格管家”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用行动为社区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不断为基层治理注入能量。
薪火相传,共建和谐家园。永和社区“格格管家”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老干部的责任担当,诠释了“退休不褪色”的赤子情怀,他们用银发智慧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以躬身实践绘就“老有所为”的时代答卷。老干部们的无私奉献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10人发展至64人,带动形成“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睦邻探巢”等特色活动。老干部们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别人,他们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李风川是一位在党务岗位工作了21年的老同志,党建业务素质高,政治立场坚定,他退休后加入“桑榆红宣讲队”,几年来,他和张光彦、谢文杰等老干部走进校园、社区、小区开展红色故事、文明实践宣讲100余场,用自身的典型事迹将党的民族政策、红色故事传递到千家万户,覆盖听众超2000人。孟艳芬、马丽芳、冯淑贤等老干部们也发挥各自特长,他们分别担任“银龄课堂”带头人,义务为喜爱旗袍走秀、舞蹈、太极、腰鼓、合唱等文化娱乐的群众开展教学活动,培训居民400余人。
“银发丹心系桑梓,余热生辉暖万家”。如今,永和社区“格格管家”已成为社区治理的“先锋力量”,他们用夕阳的余晖照亮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用无私的奉献温暖了居民的心田。他们的事迹,是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为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贡献力量。
来源:永和社区 作者:王荣
(责任编辑:刘倩彤)
上一篇:孝老情 / 人才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