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初夏时节,窗外绿意盎然、鸟鸣阵阵。往年这个时候,居住在石泉路街道太浜巷小区的侯奶奶总是默默守在窗边的“看客”——常年独居的她性格内向,只能把“走出去、玩一玩”的小心愿藏进心底。
让她倍感惊喜和暖意的是,就在近日,这个愿望被街道“泉心守护”为老服务体系转化为了现实——他们“托”住了她和其他几位孤老的需求,打开心门、细聆心声,以一场阳光下的“古镇之旅”为这些鲜少有机会外出的“老宝贝”编织出了难以忘怀的幸福回忆。
社区有老,如有宝。开展定制化为老服务工作多年来,石泉路街道“泉心守护”通过密集高频的关怀,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织密、织牢、织广为老服务网,走访足迹遍布了街道所有居委会,力争将实现“微心愿”的范围触及到每一个角落,在点亮更多晚年的路途上步履不停。随着区《养老专项规划》的正式批复,石泉路街道“2.0”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人民切实的生活需求为目标,聚焦构建“养有‘普’惠、老来‘陀’帖、乐享百岁”的普陀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图景,打造普陀养老服务的好口碑、好品牌。
达成“心愿”的背后,是不计其数、细微入深的筹备工作,也少不了对服务质量本身的持续优化。一切坚守,只为这群老人的笑容而生;所有故事,都有一个“叩响家门”的开始。那么,这场特殊的出游旅途究竟是如何深得老人欢心的呢?
“家人式”调研:用真诚打破年龄隔阂
在长期奔走于基层的服务中,“泉心守护”工作组注意到,社区里除了主动参与社区生活、提出需求并接受服务的老人,还有一部分不擅开口、性格内向或孤僻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之中,独居孤老更是占据主体,同样是工作组亟需重点关注的对象。
如何才能引导他们主动开口、娓娓倾诉?为他们做些什么,才是“刚需”?想要知道这些关键问题的答案,最高效又能够拉近与老人距离的方式,就是来到他们身边,进行一场温馨而亲切的“唠家常”。工作组与社区居委会连携合作、统筹资源,筛选出了符合“孤老”“内向”关键词的几位老人,并迅速列出需要探索的内容清单,启程前往他们家中打开他们的“心门”。
“家人没办法陪你出去,就交给我们好了!”常年和老人“打交道”的工作人员深知如何调节氛围、引导和安抚“老宝贝”们的心境,彼此聊得十分投机,这些“年轻人”如沐春风的耐心态度正在迅速融化着独居生活的孤寂感,转而生成了对即将开展的出行计划的期待与幸福感,几位老人很快达成一致:“那就去古漪园玩吧,我们都蛮喜欢的!”几位老人中,年纪最大的徐奶奶已77岁,古漪园相对她的家距离远、交通繁琐,她只在年轻时去过。“听说现在修过了,比以前更漂亮!”她和其他老人一样难掩兴奋又激动的心情。
“点单式”出游:用陪伴点亮温馨晚年
出行当日,工作人员贴心地来到老人们家门口接洽。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又兼职“贴心导游”,正式开始全程陪伴老人进行游玩。
作为上海知名的“老字号”园林景点,古漪园一直大受老人欢迎,现在也恰好是适合观赏的好时节。翠绿的植被下,群鸭与初夏的微风一同划过湖面,拂出荡漾的水波;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和博物馆散落其间,点缀出娴静雅致的“老味道”,也渲染出浓厚的历史底蕴。老人们时而漫步徜徉、时而精心观察,工作人员则时刻守候在他们身边,提醒大家小心脚下、有需求“及时说”。
为了提升和充实老人们的出游体验,工作人员又引导老人参观了南翔老街并品尝非遗特产“南翔小笼包”。美食美景的双重享受逐渐让老人们不再内向,甚至与彼此聊得越发热烈起来,无形之中促成了一群“老伙伴”的诞生,大家约定下一次也要一起出行、一起享受“晚年朋友圈”的丰富活动——原来,许多看似不善言辞的老人,也可以是热爱生活的“老小孩”。
对于石泉社区的老人来说,晚年生活的“关键词”,是“暖心”、是“感动”,也是“人情味”——这些闪着真诚光芒的温情回忆无一不来自“泉心守护”为老服务对“15分钟养老圈”建设的时刻坚守。
不让任何一位老人被丢下、不让任何一段晚年有遗憾,接下来,石泉路街道将继续链接乐助乐龄等更多社区为老服务机构,以“实(石)干人,全(泉)靠谱”的工作态度,聚焦构建“养有‘普’惠、老来‘陀’帖、乐享百岁”的普陀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图景,围绕社区养老服务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全力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成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用活“两项清单”、解决居民“所需所想所盼”。
(责任编辑:张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