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老龄人力资源平台 老年摄影人才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地方频道
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离退之家 >
让“不毛之地”变身绿色家园——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魏哈斯
时间:2025-02-17 10:12:07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有一位耄耋老人,他驻守边防保家卫国28载,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16年。退休后,他保护生态绿化家园。20多年来,他默默坚守在毛乌素沙漠腹地,植树造林,治理生态,在茫茫沙海中播下一片绿洲。他就是魏哈斯。

微信图片_20250217100836.png

永葆本色 向沙宣战

今年84岁高龄的哈斯老人,1959年在家乡应征入伍,1985年结束了28年的军旅生涯后到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工作,2001年退休后,他和妻子斯琴放弃舒适的退休生活,从呼和浩特市搬到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老家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治沙造林,一干就是20多个年头。“退休前,每次回到家乡,看到生态日趋恶化,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我的内心都十分沉重。后来在老伴的提议下,我们下定决心在退休后一定要为家乡的生态做点贡献。”老人凝望着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深情回忆。哈斯夫妇退休后,积极响应当时乌审旗政府治沙造林政策,兑现改善家乡生态环境的承诺,没来得及享受一天退休生活,便毅然返回家乡,承包了3700亩荒沙地,作为造林治沙基地,并以女儿的名字“赞丹”(蒙古语,译为檀香树)为这片荒沙地命名——赞丹梁,寓示人们要向珍惜檀香木一样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从此开启了20多年的漫漫治沙路……


克服困难 续写荣光“

我们早就对沙漠植树的困难有所估计,但确实没想到会这么难。”谈及初回家乡时的情景,哈斯老人说,“当时我们面临着无住所、无水电、无道路的‘三无’困境,就连人的生存都是问题”。面对重重困难,哈斯老人丝毫没有退缩,他和老伴拿出多年的积蓄,用于建房、上电、修路、打井、购买树苗,他们一头扎进了沙漠腹地,时常在沙漠里风餐露宿,挖坑、拉水、种树……“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这是20年前毛乌素沙地的真实写照,他们常常是头一天挖好的树坑,第二天就被沙子埋掉,有时栽上的树苗一场大风过后就会连根拔起。但哈斯和老伴没有放弃,种树成活率低,他们就把死掉的树苗挖掉补种;干旱少雨,他们就顶着烈日,从井里拉水一棵一棵地浇……环境的艰苦对他们而言不算什么,最让他们痛心的是当地农牧民缺乏保护生态的意识,过度放牧,周边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往往让他们的付出前功尽弃。即便如此,哈斯老人从没想过放弃,他拿出在部队时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与老伴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宣讲保护生态的重要意义,每年都要列计划、写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确保治沙造林有目标、有成果;同时,他们抽空到旗里相关部门为农牧民争取树苗、网围栏等项目,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这样,年复一年,风沙无阻,如今的赞丹梁生机盎然,100余亩樟子松亭亭如盖,1000余亩柳树、杨树、榆树葱郁挺拔,2000余亩柠条、杨柴等植物蓬勃生长,林草丛中到处绽放着五颜六色的小花。目之所及,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漫漫黄沙披上了哈斯老人最爱的“绿军装”。


绿色接力 福荫一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受到哈斯夫妇的影响,周边农牧民保护生态的意识不断提升,纷纷加入植树造林行列。看到大家的积极响应,哈斯夫妇累于身、乐于心。于是,他们又开始研究上级关于生态保护建设的政策,积极为巴音敖包嘎查8户农牧民争取“天保工程”项目,对周边4000亩明沙地进行飞播造林和围封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年黄沙漫漫的4000亩明沙地,如今已变成植被旺盛、欣欣向荣的生态保护区,当地农牧民也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的致富路。“我们的初衷就是要为家乡的生态事业做点贡献,让天更蓝、地更绿,让当地农牧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哈斯老人仍然像一名战士,目光坚毅,话语有力。他以“愚公”之志、坚毅之行,影响和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行动中。他们也用日复一日的赤诚坚守,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沙漠林海,铸就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治沙精神。防沙治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正值深入落实“三北”精神和打赢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的关键时期。哈斯老人不畏艰辛、勇担使命、久久为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治沙精神,为建设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内蒙古展现了担当,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刘倩彤)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年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安备案 11010102006066 京ICP备1300489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