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了一则令网友感动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张效房。
清晨7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家属院的小路上,时常能看到一位穿戴整齐的白发老人,骑着他的电动小三轮车,精神头十足地往医院赶。阳光洒在梧桐树上,行人熟稔地招呼:“张教授早。”
老人微微颔首,报以微笑:“早,忙去哩。”
这位老人就是张效房教授,今年105岁,不久前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虽已高龄,张效房依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编辑医学期刊,指导学生。这份清晨的奔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缩影。
1939年,19岁的张效房怀着学医救国之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张效房说:“那时候我们发奋读书,是为了学医救国。”
1945年大学毕业后,张效房主动请缨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成立的眼科工作。自此,他的一生便与“光明”的事业紧紧相连,开启了一场与眼科疾病长达80多年的“较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沙眼及其并发症是国民致盲的首要元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张效房积极组织河南省内专业眼科医护人员深入农村、工厂、矿山及学校,开展大规模的眼病普查和沙眼防治工作。他们改进局部用药方法,简化睑内翻矫正术,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为数以万计的患者守住光明。
面对眼内异物摘出这一国际性难题,张效房带头成立研究小组,白天看诊,晚上就泡在实验室,查阅资料、反复试验。1976年,他编撰的《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正式出版。成为国际上第一部系统性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1978年,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以他名字命名的“张效房定位摘出法”,被公认为中国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从医80载,张效房先后为8000余例眼内异物患者进行手术,无数双眼睛因此重获光明。
20世纪末,张效房向白内障这个致盲“大户”发起挑战。他将国外的一种小切口手术,在实践中逐步加以改进和简化,创新性地形成了“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术”。这种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不需特殊设备,手术时间短,费用低,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广大农村患者有了就近治疗的机会,在中国控制白内障致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支持青年医生成长,张效房拿出毕生积蓄,创立“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有志向、有潜力的青年学者。80年来,他培养了大量的眼科临床人才,先后培养眼科硕士、博士70余人,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的权威。
每天清晨,张效房骑着那辆电动小三轮车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通往医院的小路上。那车轮下的印记,无声诉说着80年光阴里,那份从未改变的奔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刘倩彤)
上一篇:一位80岁老人的人生哲学:一切,留不住也带不走,皆是虚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