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夕阳的余晖中,一曲悠扬的二胡合奏,拉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节序幕。据报道,9月21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浩华文创园的绿茵场上,200多名退休老人与亲友及青年工作者们围坐一处,欢声笑语不断,享受了一场银发草坪音乐节。
没有喧嚣的电子乐,没有拥挤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恰到好处的音量。当《我的祖国》旋律响起,全场自发跟唱,那一刻,这些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长者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被唤醒的生命活力最动人的写照。
一场别开生面的“银发草坪音乐节”,悄然传递出一个温暖的信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主动打破传统养老观念中对“被照顾者”的单一设定,开始以更积极、更自主的姿态,重新书写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去,社会往往将老年阶段等同于“安度晚年”,重点放在基本生活与医疗照护。但今天的银发一代,早已展现出更丰富的面貌:他们中有智能手机玩得转的“潮玩族”,有结伴看世界的“背包客”,也有在老年大学持续深耕的“银发学霸”。正如86岁的侯奶奶在音乐节上所说:“我们不是只能在家看电视、带孙子,我们也想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份对精神生活的强烈渴望,让晚年生活不再是静止的风景,而成为继续生长的旅程。
活力的释放需要合适的平台和载体。银发草坪音乐节的策划团队是一群95后、00后的年轻人,这一细节本身就颇具象征意义。“音乐节不应该只是年轻人的专属”——代表了年轻一代对老龄社会的重新想象。而现场,女儿拉着86岁母亲的手随音乐摇摆,魏奶奶一家三代同堂共享时光的温馨画面,正是这种代际和谐最生动的体现。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共创,为老年人活力的释放提供了重要支持。现场从座椅高度到音响音量都做了适老化调整,甚至特意安排了二胡与电子琴的同台演奏。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体现的不仅是对长者生理特点的尊重,更是对他们精神需求的真切理解。
音乐节上,五位平均年龄67岁的长者组成的二胡乐团作为开场嘉宾登台演出,她们在退休后通过学习乐器结识朋友,实现了年轻时的音乐梦想。长者慧慧自豪地表示:“我们老年人也可以把音乐玩起来。”这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正是活力得以充分释放的关键。无论是社区里的舞蹈队、公园中的合唱团,还是老年大学的课程班,都在为银发群体提供着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舞台。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银发群体活力的释放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突破30万亿元。这片蓝海中,从生存型消费向体验型、情感型消费的转变已成清晰趋势。当老年人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他们不再是社会的负担,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力量。
每个老年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活力火山。他们积累的人生智慧、技能和经验,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当我们为这些活力的释放创造更多条件时,收获的不仅是老年人幸福感的提升,更是整个社会活力的增强。
音乐节落幕了,但变革才刚刚开始。随着更多类似创新活动的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银发浪潮将不再是需要应对的“挑战”,而是可以共享的“机遇”。当社会学会欣赏并支持老年人活力的绽放时,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包容、更有温度的老龄化社会。在那里,每个生命阶段都能闪耀独特的光彩,每份活力都能找到释放的舞台。
来源:中国老年杂志社
(责任编辑:陈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