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老龄人力资源平台 老年摄影人才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地方频道 银龄行动
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为老服务 > 长者俱乐部 >
老年健康服务的升级之路
来源:华商网   2025-10-14 10:19:08

近年来,“医养结合”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推行并取得显著成效。该模式打破了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老年人多元化、深层次的需求时会发现,“医养结合”更多是解决了“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的初步衔接问题,要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健康老龄化,还需推动服务模式进一步升级,迈向更加系统、全面的“整合照护”。


“医养结合”的成就与瓶颈

“医养结合”的核心理念在于“结合”,即养老机构增加医疗服务功能,或医疗机构延伸养老服务。这一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过去养老院“看病难”和医院“养老难”的困境。然而,经过多年实践,“医养结合”模式也逐渐显露出其内在的局限:

首先,“结”而不“合”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合作仍停留在协议层面,医疗与养老服务并未真正融合,呈现“两张皮”,导致服务碎片化,难以形成以老人为中心的连续性照护体系。

其次,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倾向。“医养结合”往往过度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对老年人的功能维持、心理健康、社会参与等“非医疗”但至关重要的健康要素重视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对主动健康管理和生活品质提升的更高追求。

最后,服务覆盖面有限。当前的“医养结合”主要服务于机构养老群体,而我国超过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现有模式难以将专业、连续的健康服务有效延伸至更广阔的社区与家庭场景。


“整合照护”: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老年整合照护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强调将与诊断、治疗、照护、康复和健康促进等相关服务的投入、传递、管理和组织有效链接。它不仅仅是医疗和养老的简单叠加,更是一场深刻的理念变革和服务模式重构。相较于“医养结合”,“整合照护”具有三大显著优势:

第一,从“以机构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整合照护以老年人的个体化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专业的综合评估,为老人定制个性化照护计划,并组建多学科团队,共同服务于老人的整体健康目标。

第二,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功能”。整合照护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和提升老年人的内在能力与功能水平,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保持独立与自主。服务内容不仅涵盖疾病诊治,还包括功能训练、营养干预、跌倒预防等主动健康促进措施。

第三,从“服务分割”转向“服务连续”。整合照护致力于打破不同服务提供方(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养老机构)之间的壁垒,构建无缝衔接的服务网络,确保老年人获得连续、协同的照护服务。


迈向“整合照护”的实践路径


一是理念升级: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传统的服务模式是“我提供什么,你适用什么”,而整合照护则强调“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服务起点不再是机构的资源清单,而是对老年人个体化需求的全面、动态评估。借助科学统一的综合评估工具,深入了解老人在生理健康、功能状态、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真实需求,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二是制度升级:从“各自为政”到“协同衔接”。整合照护要求打破部门与行业壁垒,构建高效协同的制度环境。目前卫健、民政、医保等管理部门相对独立,是导致服务碎片化的主要原因。制度升级的关键在于推行“整体性治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打通信息壁垒、完善双向转介流程。

三是服务升级:从“千人一面”到“量身定制”。在需求导向的理念下,标准化的服务包已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服务升级的目标是根据老人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照护方案。这需要组建一支由全科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社工等专业人员构成的多学科团队(MDT),共同制定、执行并动态调整照护计划,实现“生理-心理-社会”全维度照护。

四是支付升级:从“单项付费”到“打包支付”。传统按项目付费容易引发过度医疗,不利于服务的整合与协同。应探索建立与整合照护相匹配的支付机制,深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改革,推动支付方式从为“单项服务”付费,向“整合照护服务包”或“按人头付费”的打包支付转变,从而实现控制成本和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双赢。 (作者王莹系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老龄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上一篇:开个老年俱乐部怎么样?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年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安备案 11010102006066 京ICP备13004896号-8